青年文學獎協會是一個 以推動文學為己任的非牟利學生組織。一九七二年因一次全港的徵文比賽而誕生,文獎一直致力推動文學,鼓勵年青人提起筆桿,積極參與文學活動,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了。今年,我們會堅持一貫宗旨,為香港文學貢獻一份力量﹗
一九七二年,香港大學學生會為慶祝成立六十周年,舉辦了「文化節」,其中一個項目是全港性的徵文比賽,名為「青年 文學獎」(以下簡 稱文獎)。創辦文獎,一方面是一群熱愛文學、關心社會的港大同學一直的夢想,另方面亦是針對當時小圈子式的文學活動,希望能透過文 獎去「真真正正鮮明地、認真地、持續地提倡文學創作」。而純粹提倡文學創作,亦是第一屆文獎整個目的,故此當時只有徵文比賽一項活 動。第一屆徵文比賽的主辦者只有香港大學學生會,由學生會指派的一個籌委會負責執行及處理徵文比賽的一切事宜。
第二屆文獎開始由中大、港大學生會合辦。這屆仍徵文比賽為主要活動,但亦引入了不少配合性的活動如講座、座談會等,宣傳規模亦擴大了 不少。此外,文獎的宗旨更進一步確定為「寫實」的創作路向,提出「文學從生活出發」,指出文學創作應從社會、學生運動角度出發,好使 「文學作品可以保存文化形態、呈現社會樣貌,甚而在致力改變社會上起感性的先導作用」。這是鑑於當時的青年和學生普遍不關心社會,對 生活麻木,因此希望透過徵文比賽鼓勵文學創作,喚醒他們,教他們重新留意社會的各種轉變,從中發掘題材及靈感,並創作出思想深刻、具反省作用的文學作品, 最後達到改變社會、文學建港的目標。
第三屆承接第一、二屆的經驗和方向,加上工作隊伍的擴充,各項活動規模的更形龐大,令這屆徵文比賽獲得了空前成 功,來稿數量由第二屆的 三百多篇激增至一千五百多篇。宗旨方面,亦確定為「文學應從生活出發」,認為「好的文學作品,它能真實地表現了生活,產生了生活,進而 影響了生活」。此後文獎的發展亦大致不離這個宗旨。
第四屆時,兩大就文獎的宗旨發生分歧。當時部份幹事認為文學應對現實作出批判、成為改善生活的工具;其他則贊成自由創作,認為文學創作要 發自生活體驗。再加上雙方就浸會(今浸會大學)學生會要求合辦文獎抱有不同意見,討論達半年仍未達成任何協議,第四屆文獎遂告停辦。
第五屆文獎幹事較少注意傳統學運精神及意識形態的不同,而且為了避免重蹈第四屆覆轍,皆傾向以文學為本位。他們重新理解「文學應從生活出 發」,提倡自由創作,強調創新及內容形式互相配合。行政體系方面,訂定規章及會議規則,建立組織,使文獎的運作更有效率。
第六、七屆時,意識上除了仍承接學運的挑戰、仍談文學的社會性、從生活出發等外,更重視將文獎組織化、系統化,此 方針延續到第七、八、九 屆。此外,幹事亦力求將文獎的影響力擴大到整個社會。由於文獎的組織及運作日益成熟,第六、七、八屆的徵文比賽取得歷史性的成功,這三屆 的來稿分別達到一八零八、一四五零和一七七三份。
然而,隨著文獎日益發展、架構日漸龐大、活動愈趨繁多,對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的需求更加吃重。許多職位逐漸懸空或由 幹事兼任;而籌款活動亦未 能舒緩財政緊張。第十屆時,由於培訓失敗,第十一屆願意接任的幹事只有兩位。雖然到九月共有五人上任,文獎的內部危機及本身的發展路向不明 等致命問題仍未解決,終於導致徵文比賽再次停辦一年。因此,該屆以舉辦文學理論學習班為活動重點,希望藉此加深幹事對文學的認識,並探索文 獎的出路。
可是,相對第十屆以前,第十一、二屆的幹事己沒有了那種對文學的執著和自覺,舉辦活動亦欠缺文學理論的支持,因而流於輕浮及事務性。文獎的 內部危機未有減輕,反而日益加重,日益明顯。
到了第十四、五屆,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。當時幹事對文學的信念已開始失落、遺忘,傳統活動變得徒具形式,失卻了 原來的內涵和意義。活動的 規律化、形式化,加上社會上文學風氣的低落使幹事日感困擾。港大與中大的聯繫方面亦減低了,溝通、合作只限於徵文比賽。此種種內部困擾嚴重 削弱了文獎的聲望及對港大、中大同學的吸引力,外人更質疑文獎的存在價值。而第十七屆時,港大文獎出現了 「缺莊」 ( 沒有人上任 ) 的情況,導致徵 文比賽停辦一年,由中大獨力舉辦了「大專徵文比賽」。
第十九屆時,港大學生會學社聯會以資源重複為理由,企圖取消文獎,要求其與文社合併。經籌委會的努力游說,港大文獎協會才得以保留下來。
一代新人換舊人。文獎由學運蛻變而來,發展至如今的一個純粹鼓勵文學創作的組織,可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二十多年來社會風氣的轉變。而此 後文獎應如何走呢?這就要看看香港新一代有志創作的年青朋友了。
作者 : 第二十五屆香港大學學生會青年文學獎協會主席 黃家儀